儿童防龋,家长责任重大

 

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多,我慢慢体会到:口腔医生不仅在治疗口腔疾病,同时也在通过宣教,将人们导向更有利于口腔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。而那些愿意接受建议、善于总结思考、对身体健康很在意的人,往往自己和家人的口腔健康都维持在比较好的状态,反之则可能不理想。

今天在门诊,看了一位刚满三周岁的小女孩,漂亮乖巧的样子,一检查口腔,乳牙龋坏16颗!问孩子:”牙疼吗?”孩子竟然能准确回答:”吃饭时候疼” 。跟爸爸聊孩子的饮食习惯,爸爸说:”孩子从来不喝水。”我和护士注意到一个细节:孩子走进诊室和离开诊室的过程中,一直在用双手捧着某某品牌的配方甜奶饮料,边走边喝,只在坐上牙椅那一会儿放下过。孩爸说:”我在家的时候还好,奶奶从来不给孩子喝水……”这里我们看到至少两个问题:一、孩子的饮食习惯不利于牙齿健康;二、孩子健康出了问题,家长首先想到的是把责任推给别人。承担责任、面对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开始啊,对吗?

年轻的爸爸妈妈们!

   家长们都会问:“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的牙齿成为这样?”我们简单地讲讲儿童龋病的病因学。

乳牙表面牙釉质薄,而且刚萌出口腔时牙釉质钙化尚不完全,不耐酸不耐腐蚀,长期处在酸性环境中,无机物脱矿有机物溶解,就形成了龋齿。酸又是怎么来的呢?食物中的糖和碳水化合物在口腔微生物(以变形链球菌为主)的作用下发酵分解就产生了酸,所以这些食物越多、在口腔中停留的时间越长,产生的酸就越多。细菌及其产物以群落方式附着聚集于口腔组织表面,这个微生物群落叫做牙菌斑,它是细菌生长的微生态环境,可以通过人为地清洁口腔来减少牙菌斑。高糖食物会促进变形链球菌的生长,所以减少糖的摄入量会抑制变形链球菌的生长,减少产酸。

多发龋被认为有遗传因素或遗传倾向,但尚无科学证据支持这一观点。实际上,孩子从父母那里获得的是饮食习惯、口腔卫生习惯和口腔微生物,因此对龋病的发生作用更多的是环境因素而不是遗传。值得注意的是,变形链球菌在刚出生的婴儿口腔中并不存在,只有乳牙开始萌出后才能检测到,许多学者研究证实,变性链球菌主要从母亲的口腔传入婴儿。如果说乳牙患龋与先天因素有关,是因为乳牙的牙胚形成过程和部分的钙化过程发生在胎儿期,孕妇的健康状况会影响孩子牙齿的发育。婴幼儿自身的健康状况也影响牙齿的萌出和钙化。幼儿进食粘性食物不易自洁,乳牙发育沟更深更不易清洁,也是乳牙易发龋齿的原因。

哪些喂养习惯和饮食习惯易导致低龄儿童患龋呢?下面列出几条,家长们不妨对号入座:

一、 含奶瓶入睡。

二、 牙齿萌出后喂夜奶。

三、 喂奶后不饮清水。

四、 延长母乳或奶瓶喂养时间。

五、 过多食用含糖饮料及其他高糖小食品。

六、 不注意儿童口腔卫生。

……

有些家长已经开始自责了。一位多发龋齿孩子的家长痛心说:“早知道会有这样的结果,我一定对孩子狠一些”。对这个问题,不需要多么“狠”,但多增长些知识很有必要。面对孩子,还需要理性一些、巧妙一些,不能过于依从孩子的要求,也不要生硬强制。

低龄儿童如何防龋?给家长一些建议:

一、 哺乳或奶瓶喂养期,一定要在餐后饮清水,这不仅有利于口腔清洁,减少鹅口疮的发生,也可有效防止便秘,同时降低乳牙萌出后的患龋率。

二、 不要让孩子过早接触含糖饮料、甜品、巧克力,以免孩子的味觉不接受清水和清淡的饮食。

三、 家里少备甜品,这些食品也尽量不出现在孩子的视线中,有进食要求时可以用清水或水果代替。成人尚很难抵御美食的诱惑,怎能期望孩子自我控制?家长需要用些策略。

四、 给甜品尽量定时定量,甜品随正餐一起吃下会减少在口腔内停留的时间。

五、 乳牙萌出后,家长可每日用手指缠纱布蘸清水轻轻擦拭孩子的牙面及牙龈,2岁开始教孩子每日刷牙,开始家长和孩子一起刷,直到孩子可以独立完成。

六、 孩子长牙后,最晚在一周岁时,安排首次牙医预约,接受正确的口腔护理指导。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易患龋齿,乳牙对龋齿的易感性会因个体体质、牙质的差异而不同。牙医会通过检查筛选出易感人群,进行专业的生活指导和早干预。

七、 三岁以后可定期使用含氟涂料涂抹牙齿表面,一般情况下一年两次,对易感人群一年可进行2-4次(由专业牙医完成)。乳磨牙建议窝沟封闭治疗。

八、 孕妇及婴幼儿营养均衡也是牙齿健康的前提和基础。

如果您的宝宝牙齿问题还没有发生,您真的很幸运,但切不可掉以轻心,因为问题随时都可能到来。乳牙龋病的特点之一就是进展迅速。如果龋齿已经发生,就要及时就医,听从医生的建议和安排。

愿您的宝宝拥有洁白整齐的牙齿和健康的身体。